基于SLAF-seq的茶组子房室数不稳定居群种质亲缘关系分析

作者:吴致君; 李伟; 王兴华; 张成; 蒋勋; 黎盛; 罗理勇; 孙康*; 曾亮*
来源:园艺学报, 2022, 49(11): 2455-2470.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1-0876

摘要

为了进一步探究子房室数不稳定(子房无毛、3~5室、花柱3~5裂)茶组(section Thea)居群种质(UONG)的亲缘关系,明确居群内个体的变异是否引起了种间变异,以重庆、云南及其他部分省份87个山茶属茶组和非茶组植物(外类群对照)种质为材料,利用SLAF-seq技术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和分子标记分析。测序共获得2 804 071个SALF标签,平均测序深度为11.73×。通过SALF标签比对参考基因组,共获得25 069 219个群体SNP分子标记。基于高一致性SNP数据,系统发育树、遗传结构和PCA分析等方法均将调查种质分为3种类型,即云南等的茶组和非茶组种质(Ⅰ类)、重庆大茶树居群种质(Ⅱ类)和多个省份来源的茶系(常见栽培种和‘川小种’)种质(Ⅲ类)。Ⅰ类种质中茶组植物,包含了五室茶系、五柱茶系、秃房茶系和茶系种质。Ⅱ类种质由UONG和茶系种质(形态特征介于UONG与常见茶系种质之间)组成。此外,遗传分化系数FST表明,Ⅱ类种质与其他几类种质遗传分化程度最高(> 0.3),Ⅰ类与Ⅲ类种质之间也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 0.2)。简化基因组测序分类结果和FST值表明,调查的UONG为一类相对独立种质,居群内个体的变异并未引起种间变异。因此,将该类种质归入到一个种下的处理较为合理。此外,在重庆地区存在一类与UONG遗传结构交叉的茶系种质,可能为自然远缘杂交后代。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