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膜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高密度标测及消融

作者:郭琦; 赖一炜; 高明阳; 郭雪原; 戴雯莉; 蒋超; 李松南; 刘念; 刘晓霞; 黄丽洪; 左嵩; 李昌义; 赵欣; 蒋晨曦; 汤日波; 龙德勇; 桑才华*; 董建增; 马长生
来源: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 27(06).

摘要

目的探讨高密度标测在复杂心外膜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MRAT)标测中的作用, 阐明心外膜MRAT的电生理及消融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复发心外膜MRAT患者, 应用高密度标测及拖带标测对MRAT进行标测及消融, 总结不同心外膜结构参与的MRAT的电生理及消融特点。结果共纳入心外膜MRAT患者61例, 其中男41例, 年龄(61.0±10.3)岁。45例(73.8%, 45/61)为Marshall韧带(LOM)介导的二尖瓣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PMAT)。PMAT是最常见的心外膜MRAT类型, 其次为双心房折返MRAT 9例, 隔肺束相关顶部依赖MRAT 7例。LOM介导的PMAT的心动过速周长为(260.0±39.7)ms, 心内膜面标测的周长为(207.1±42.5)ms, 标测周长缺失4%~32%, 其中34例患者为逆钟向PMAT, 11例患者为顺钟向PMAT。隔肺束相关顶部依赖MRAT心动过速周长为(257.4±42.5)ms, 心内膜面标测的周长为(172.6±40.0)ms, 标测周长缺失10%~61%, 其中3例患者在右前斜下表现为逆钟向MRAT, 4例患者为顺钟向MRAT。双心房折返MRAT心动过速周长为(254.0±39.6)ms, 心内膜面标测的周长为(228.8±48.8)ms, 标测周长缺失2%~35%, 其中5例患者为LOM及Bachmman束参与的双心房折返, 2例患者为隔肺束、Bachmman束及卵圆窝参与的双心房折返, 2例患者为冠状静脉窦与Bachmman束参与的双心房折返。随访(16.5±4.4)个月, 7例患者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结论心外膜MRAT多见于房颤广泛消融后, 高密度标测有助于发现心外膜传导, 拖带标测可进一步证实。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