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关于发病机制目前倾向于认为,环境触发因素包括肠道共生菌群的异常在遗传易感宿主中引起亚临床或急性黏膜炎症,由于黏膜免疫系统不受控制的激活而诱发了慢性肠道炎症[1]。CD和UC呈现复发和缓解交替过程,具有终生复发的倾向。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有5-氨基水杨酸(5-ASA)、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均存在各自缺陷,如减药易复发、患者对药物依赖、抵抗、不耐受;生物制剂价格昂贵,存在着严重机会性感染、肿瘤风险增加和治疗过程中的失应答等新的临床问题。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glycosidium, TWP)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中提取精制得到的脂溶性成分混合物,含多种活性成分(如二萜内酯、三萜类、生物碱等)。现代临床及药理研究证据表明,雷公藤多苷对IBD的治疗起到重要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就雷公藤多苷治疗IBD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期促进其在临床上更加有效合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