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性骨骼肌肉病变的外科治疗

作者:冯宾; 朱威; 高鹏; 张保中; 刘勇; 林进; 钱文伟; 王书杰; 朱铁楠; 邱贵兴; 赵永强*; 翁习生*
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 41(11): 903-907.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20.11.004

摘要

目的探讨血友病性骨骼肌肉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消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因骨骼肌肉病变接受手术治疗的261例血友病患者。根据手术创伤大小选择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记录病变的临床表现、手术种类、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消耗、输血率及再手术情况, 对比单次麻醉下单部位手术与多部位手术的凝血因子消耗及费用。结果 261例患者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为30.6(6~65)岁。血友病A 235例, 血友病B 26例;重型(因子活性<1%)141例, 中间型(因子活性1%~5%)91例, 轻型(因子活性>5%)29例。共施行手术338例次(关节内出血及关节炎226例次、血友病并发肌腱肌膜出血挛缩61例次、血友病假瘤45例次、其他6例次)。338例手术中, 大型手术270例(79.9%), 关节置换203例(60.1%)。因手术部位病变复发再手术14例, 再致残率为4.2%。共55例(21.1%)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红细胞输注。血友病A患者术前FⅧ的平均用量为(44.4±8.1)IU/kg, 术后2周内FⅧ总用量平均为(647±177)IU/kg(40 962 IU)。术后3个月康复期内, 6例(2.3%)患者发生手术部位再出血。7例患者术后检出FⅧ抑制物, 平均抑制物水平为(13.7±11.2)BU/ml。单次麻醉下多关节手术组(68例)与单关节手术组凝血因子消耗量及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血友病性骨骼肌肉病变, 在合理补充凝血因子条件下, 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是有效的缓解症状的方法。单次麻醉及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下进行多关节手术不增加凝血因子消耗, 具有更佳的成本效益。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