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形成、内涵与外延的科学体系。对于马克思粗线条地构建的这个模型,必须进行艺术史细节的填充。原始时期的石器,演绎出人与自然的初级互构关系:石头是客观的物质,意味着自然对人的优先性,即自然构建人;但作为工具的石头是被改造过的自然物,意味着人构建自然。这个互构过程导致审美意识的发生。艺术史上突出的现象是,各类艺术都热衷于再现大自然的美。作为人所创造出来的大自然,不同于原生态的大自然,处处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人类为什么需要一个被创造出来的自然?人需要在这个"自然"中认识自己的本质力量之所在。由于原生态的自然与审美化的自然并存,一方面,人们依然会直接面对大自然,另一方面,人们接受了前人所创造的关于自然美的艺术品,在内心深处潜藏、积淀着审美所创造之自然,使眼前之自然与心中之审美自然进行互动,以此充实和丰富人类情感,提升人性。

  • 单位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