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基于湿邪重浊黏滞的致病特点、脾主运化生理功能,从肠道研究中医潮湿环境、岭南湿热环境两种不同气候因素致病的机制和科学内涵。方法:分别在正常、潮湿与湿热环境下喂养小鼠,取造模8周的回肠组织提取蛋白质进行蛋白质组学鉴定,比较潮湿与湿热环境小鼠回肠组织中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量、预测蛋白功能以及涉及的信号通路。在正常、潮湿与湿热环境下喂养小鼠,取造模1、6周的回肠组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蛋白质组学中差异蛋白激肽释放酶4(klk4)、蛋白质组学核心节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结果:蛋白质组学共鉴定出蛋白质5 613个。按照|改变倍数|>1.2倍且P<0.05的标准进行蛋白质差异化表达的筛选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潮湿组上调的蛋白质有20个,下调的有19个;湿热组上调和下调的蛋白各有116个。KEGG分析显示,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在潮湿组发生了显著变化;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化学致癌、视黄醇代谢是湿热组变化最显著的3个通路。造模1周的回肠组织中,与正常组比较,湿热组klk4、MMP9蛋白的表达均有上升的趋势。造模6周的回肠组织中,与正常组比较,klk4、MMP9蛋白在湿热组中有下降的趋势,且潮湿组MMP9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湿热组(P<0.05)。结论:研究中发现的蛋白及其功能、信号通路的变化可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部分解释了中医“潮湿环境之湿证”与“岭南湿热证”在致病机制、证候表现上的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