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单中心分析,探讨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 HBP)的中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尝试行HBP的患者40例,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随访HBP术后1、3、6、12个月阈值、感知、阻抗及对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结果拟行HBP的患者40例,其中3例因术中阈值较高放弃HBP起搏,改为常规右室起搏,成功HBP的患者37例(占92.5%),其中心功能正常患者19例,术前平均QRS波时限(94.37±14.06)ms,HBP后QRS波时限为(100.74±14.62)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心功能不全患者18例,术前平均QRS波时限(150.56±35.63)ms,HBP后QRS波时限缩短为(136.83±22.47)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术中及术后1、3、6、12个月后随访希氏束导线阈值分别为(1.26±0.52)V/0.4 ms、(1.17±0.66)V/0.4 ms、(1.34±0.87)V/0.4 ms、(1.33±0.89)V/0.4 ms、(1.33±0.85)V/0.4 ms,与术中测试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年阈值升高>2.5V/0.4ms者4例(4/37, 10.8%),无一例发生起搏导线移位、重置或拔除,无起搏系统感染,心功能不全患者中有1例因突发心室颤动死亡。心功能不全患者中,HBP术后1年NYHAⅢ-IV级患者比例较术前下降(P=0.02),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升高(0.39±0.15) vs (0.34±0.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 HBP成功率高,中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较好,特别是对于心室起搏依赖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心房颤动患者,HBP联合双室起搏(作为备份或融合起搏)可改善临床心功能,可能是一种合理选择。
-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