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尝试超越以往静止的、孤立的中外关系国别史或局部区域史研究的框架,从文化共生的新视角出发,以《郑和锡兰布施碑》为例,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共生现象进行探讨与研究。1911年发现于斯里兰卡加勒的《郑和锡兰布施碑》,是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印度洋时在锡兰布施寺院所立的石碑。此碑以汉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记录了对三位航海保护神佛祖释迦牟尼、印度教毗湿奴、伊斯兰教真主安拉的尊崇,反映了印度洋航海者具有共同的航海保护神的历史事实,是中国与印度洋地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共生的真实体现。本文还根据马欢《瀛涯胜览》的记述追寻了《郑和锡兰布施碑》的人文背景,指出郑和七下印度洋拓展了中外文明对话与发展的新空间,充分说明明朝对外关系的特质是包容和开放的。中国航海文明吸收多元海洋文明的合理元素,经过交流吸纳和融合会通,成为自身航海文明的一部分。
-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