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究‘大红’和‘无刺黄龙’火龙果果实色泽差异的形成机理,以‘大红’和‘无刺黄龙’火龙果坐果后13d、16d、19d、22d、25d和28d 6个不同发育阶段果实为材料,测定不同部位(果肉、果皮、萼片)的色泽参数、甜菜色素总含量、组分和相对含量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红’果肉a*值坐果后16d逐渐增加呈现红色;果皮与萼片a*值坐果后19d前为负值,19d-28d为正且呈上升趋势,b*值坐果后22d显著增加而后下降,表现为由绿色先转为红黄色而后转为红色。‘无刺黄龙’果皮与萼片a*值在25d前为负值,28d绝对值趋近于0,b* 值坐果后13d-19d呈平稳趋势,而后显著上升,表现为由绿色转为黄色。‘大红’共检测到11种甜菜色素组分,以甜菜苷含量最高;总含量逐渐增加,28d增加显著。‘无刺黄龙’共检测到6种甜菜色素组分,以亮氨酸-甜菜黄素含量最高,果肉仅含甜菜苷配基和酪氨酸;果肉甜菜色素总含量差异不显著,果皮与萼片逐渐增加。两个品种间仅有甜菜苷配基1种共有组分。通过相关性分析可得,‘大红’三个部位的a*值与甜菜色素总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甜菜苷的含量呈极显著性正相关。‘无刺黄龙’果皮、萼片的b*值与甜菜色素总含量和亮氨酸-甜菜黄素的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果肉甜菜色素总含量与a*、b*、L*值的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对两个品种的甜菜色素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大红’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9.23%;第1主成分甜菜红素类贡献率为34.30%,主要综合了甜菜苷、丙二酰甜菜苷等组分;第2主成分甜菜红素及代谢物综合类贡献率为21.35%,主要综合了2,17-Decarboxyphyllocactin、甜菜醛氨酸等。‘无刺黄龙’提取了2个主成分,累计率达84.21%;第1主成分甜菜黄素类贡献率为61.71%,主要综合了亮氨酸-甜菜黄素、酪氨酸-甜菜黄素等组分,这为火龙果色泽的评价和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综上所述,‘大红’火龙果和‘无刺黄龙’果皮与萼片随着甜菜色素的增加逐渐转色;‘无刺黄龙’果肉仅含甜菜色素代谢物,未发生转色;结合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推测,‘大红’果实的红色主要由甜菜苷、丙二酰甜菜苷、2,17-Decarboxyphyllocactin贡献,‘无刺黄龙’果皮与萼片的黄色主要由亮氨酸-甜菜黄素贡献,这为火龙果色泽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阐述了火龙果果实色泽差异的形成机理,为探究火龙果果实的着色机制、色泽的评价及甜菜色素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