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和盆底肌锻炼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19年7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产检和分娩的78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87例)和剖宫产组(301例),对两组孕妇均进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预防干预训练,按照是否进行盆底刺激修复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比较产妇产后6周、12周时盆底肌力情况、产后生活质量及产后12周PFD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前,剖宫产组产妇盆底肌力略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2,P<0.05),剖宫产组产妇盆底肌力达到5级的比例为38.21%;干预后,剖宫产组组间比较,进行盆底刺激修复干预的产妇盆底肌力[(3.72±0.72)kPa、(3.79±0.62)kPa]优于非干预组[(3.29±0.59)kPa、(3.22±0.71)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1、4.263,均P<0.05);阴道分娩组组间比较,进行盆底刺激修复干预的产妇盆底肌力[(3.48±0.41)kPa、(3.79±0.72)kPa]优于非干预组[(2.73±0.37)kPa、(3.21±0.61)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0、3.172,均P<0.05);干预前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6周干预后,进行盆底刺激修复干预的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剖宫产组(14.18±3.22)分、阴道分娩组(13.09±4.12)分]均优于非干预组[剖宫产组(25.02±3.61)分、阴道分娩组(23.28±3.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613、30.782,均P<0.05);进行盆底刺激修复干预的产妇PFD发生情况均明显少于非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PFD的发生具有不同影响,采用剖宫产的产妇在盆底肌力方面略优于阴道分娩产妇;采用盆底肌锻炼有助于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配合盆底刺激修复能够更有效地改善盆底肌力,减少盆底功能障碍。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