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生代成矿的深部动力学过程,Sinoprobe-03-02项目于2011年9月至10月,在跨宁芜矿集区和郯庐断裂带实施了从安徽利辛至江苏宜兴450km长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速度剖面结果显示,Moho面深度和地壳速度结构在郯庐断裂两侧东西方向存在明显的差异:(1)在东部扬子块体内部,地壳覆盖层厚35km,西部的合肥盆地下方,则达到47km。(2)剖面平均Moho面深度为3032km左右,在郯庐断裂下方,Moho面深度在35km左右;在宁芜矿集区下方,Moho面整体深度偏浅,达3031km左右,但局部范围内,Moho面深度至34km左右。(3)剖面的下地壳平均速度在6.56.6km/s左右,在宁芜矿集区下方,下地壳速度偏低,为6.46.5km/s左右。剖面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平均在8.08.2km/s。在宁芜矿集区下方,速度偏低,为7.98.1km/s左右。(4)郯庐断裂带的下方,从地表开始,还存在20多千米长的低速异常带,一直延伸到Moho面附近。剖面的宁芜矿集区下方Moho面上隆、下地壳及上地幔的低速异常等壳幔结构特征,预示下地壳不以榴辉岩残体为主,支持燕山期地幔岩浆的上涌和侵入并成矿,是热上涌物质的源地。
-
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