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单侧与双侧弥散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7月-2015年7月单侧穿刺行PKP治疗的127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骨水泥弥散是否超过中线分为单侧弥散组和双侧弥散组。单侧弥散组72例,其中男29例,女43例;年龄63~76岁[(69.5±2.6)岁];伤椎分布:L1 38例,L2 20例,L3 11例,L4 2例,L5 1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8±0.9)分,伤椎前缘压缩率为(32.5±6.3)%,伤椎矢状面Cobb角为(9.2±1.3)°。双侧弥散组55例,其中男22例,女33例;年龄61~80岁[(71.2±2.9)岁];伤椎分布:L1 32例,L2 13例,L3 6例,L4 3例,L5 1例;术前VAS为(7.6±0.9)分,伤椎前缘压缩率为(34.5±5.8)%,伤椎矢状面Cobb角为(9.8±1.5)°。记录两组术后1个月和1年VAS、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以及术后伤椎、非伤椎再骨折和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单侧弥散组获随访12~16个月[(14.6±0.6)个月];双侧弥散组获随访13~16个月[(15.2±0.2)个月]。单侧弥散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VAS分别为(3.0±0.4)分和(2.2±0.4)分,双侧弥散组分别为(2.1±0.4)分和(1.5±0.4)分。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VAS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弥散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分别为(15.2±3.9)%和(16.3±3.4)%,双侧弥散组分别为(15.6±3.5)%和(16.8±3.9)%;单侧弥散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伤椎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9±0.7)°和(3.0±0.6)°,双侧弥散组分别为(3.0±0.7)°和(3.2±0.7)°。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和伤椎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弥散组伤椎再骨折率为6.9%,双侧弥散组为0(P<0.05)。单侧弥散组非伤椎再骨折率为5.6%,双侧弥散组为5.5%(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肺栓塞、过敏性休克或术后感染。单侧弥散组出现骨水泥椎旁渗漏2例,双侧弥散组出现骨水泥椎体前方渗漏1例。结论相较骨水泥单侧弥散,双侧弥散的止痛效果更优,可降低伤椎再骨折发生率,且并未增加非伤椎再骨折的风险。
-
单位重庆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