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筛选出适宜76 cm等行距种植的机采棉最适宜种植密度。【方法】2020年4~10月采用76 cm等行距地膜种植,设置9×104株/hm2(A)、12×104株/hm2(B)、15×104株/hm2(C)、18×104株/hm2(D)、21×104株/hm2(E)5个种植密度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叶面积指数(LAI)、叶倾角(MLA)、冠层开度(DIFN)、光截获率(PAR)、冠层温度、湿度、产量等指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结构、冠层温湿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叶倾角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现为E>D>C>B>A,冠层开度则基本呈现出A>B>C>D>E;各处理的光截获率在空间上基本上呈现出“V”型变化趋势,且密度越大,冠层内平均温度越低、平均湿度越高。当处理水平为15×104株/hm2时,单株铃数和单铃重较对照有显著提高,同时获得的籽棉产量较高为4 849.96 kg/hm2。分别依次比其他处理增产41.94%、24.20%、4.72%和15.20%。【结论】密度以15×104株/hm2可以获得较优的棉花群体冠层结构,有利于冠层光分布,并获得较高的产量。

推荐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