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工程迹地面积严重影响着青藏高原受损天然草原的恢复程度。本研究测定了历经18年恢复期的不同面积的工程迹地(55、156、254、583m2)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工程迹地附近的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天然草原作为对照,揭示工程迹地面积对土壤持水力、养分潜力和养分供给能力恢复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天然草原土壤差异不显著(P>0.05),但当其增至583m2时,土壤含水量却显著低于天然草原(P<0.05);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天然草原,1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却显著低于天然草原,但它们均显著高于工程迹地面积为583m2时的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工程迹地为55m2时,其土壤全氮含量和天然草原差异不显著(P>0.05),但当迹地面积大于156m2时,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天然草原(P<0.05),且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降低幅度逐渐增加;0-10cm土层全磷含量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先增加后降低(P<0.05),在156和254m2时较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却先降低后增加,在156和254m2时较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以254m2时最大,当工程迹地面积大于254m2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低于天然草原,当其小于254m2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天然草原。土壤含水量、养分潜质和养分含量对工程迹地面积响应的结果表明,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土壤持水量、养分潜力和养分供给力基本得到恢复。

  • 单位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