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时长对泪液分泌、晶状体以及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健康豚鼠进行眼部激光照射实验,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并依据激光照射频次和单次照射持续时间的不同将豚鼠随机分为高频短时(HFST)组、高频长时(HFLT)组、中频短时(MFST)组、中频长时(HFLT)组、低频短时(LFST)组和低频长时(LFLT)组, 每组6只。各组豚鼠右眼进行500 lx的激光照射作为实验眼, 左眼不接受任何干预作为对照眼。高频激光照射为15次, 中频照射为10次, 低频照射为5次, 每次照射时间间隔为10 min;短时照射为30 s/次, 长时照射为60 s/次。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对各组豚鼠实验眼与对照眼间泪液分泌量进行测定和比较;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斜照法评估各组豚鼠晶状体透明性变化情况;采用眼底照相法评估豚鼠眼底和视盘大致形态;采用视网膜电图(ERG)记录法评价各组豚鼠视网膜功能变化;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变化。结果 HFST组、HFLT组、MFST组、MFLT组、LFST组和LFLT组实验眼泪液分泌量分别为8.00(7.37, 9.00)、8.75(8.25, 9.00)、8.50(7.75, 9.50)、9.00(8.50, 9.50)、8.00(7.37, 8.75)和8.25(7.75, 8.75)mm/5 min, 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02, P=0.240);各组豚鼠实验眼泪液分泌量与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豚鼠双眼晶状体均透明, 实验前后眼底均未见出血和渗出;HFST组实验眼ERG暗适应3.0 a波振幅值低于LFST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间实验眼ERG暗适应3.0 b波振幅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8, P=0.268);各组豚鼠实验眼与对照眼间ERG a、b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豚鼠实验眼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2, P=0.463)。结论 500 lx激光照射对眼表组织和晶状体无明显损伤, 但一定程度上造成视网膜功能损害, 损伤程度主要与激光照射频次有关。
-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基础医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