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索北京市通州区学校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误、诊断延误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4—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辖区学校的152例初治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中国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病案数据、北京市统一制定的学校肺结核患者的个案调查表数据和学校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学校肺结核患者的就诊延误(从出现症状至首次到医疗机构就诊的时间间隔超过14d)和诊断延误(从首次就诊至被确诊为肺结核的时间间隔超过14d)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4—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学校肺结核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就诊的天数中位数(四分位数)为4.0(0.0,11.0)d,从初次就诊到确诊的天数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0.5(6.0,19.0)d;就诊延误率为16.4%(25/152),诊断延误率为34.9%(53/1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执行晨午检为对照,未执行晨午检的学校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误的风险高[OR(95%CI)=26.900(3.188~226.978)];以被动发现为对照,健康体检和密切接触者筛查发现的学校肺结核患者的就诊延误的风险低[OR(95%CI)=0.049(0.005~0.436)和OR(95%CI)=0.088(0.010~0.802)];相对于第四季度发病,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发病的学校肺结核患者的就诊延误的风险低[OR(95%CI)=0.089(0.020~0.391)和OR(95%CI)=0.169(0.036~0.801)];以首诊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为对照,首诊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学校肺结核患者诊断延误的风险高[OR(95%CI)=2.638(1.203~5.785)];以被动发现为对照,密切接触者筛查发现的学校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延误风险低[OR(95%CI)=0.169(0.037~0.785)]。结论北京市通州区学校肺结核患者的就诊延误、诊断延误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医疗机构和学校方面的因素,对于上述延误的影响因素要加强干预,在提升非定点医疗机构结核病诊断水平和发现意识的同时,重点关注学校晨午检制度、定期健康体检制度等学校相关因素的干预,减少延误的发生。
-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