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基于16S rDNA技术探讨针刺、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从58只SPF级雄性SD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组。剩余48只大鼠采用乙酸灌肠联合束缚夹尾应激的改良方法制备IBS-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针刺组大鼠予针刺双侧“足三里”,每次15 min;艾灸组大鼠予悬灸双侧“足三里”,每次15 min;西药组大鼠予匹维溴铵悬浊液(10 mL/kg)灌胃。均每天1次,连续干预14 d。比较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干预后的体质量及粪便性状评分。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后和干预后的粪便含水量、腹泻指数、结肠运转时间。干预后,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采用16S rDN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果: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其他4组大鼠体质量、结肠运转时间降低(P<0.01),粪便性状评分、粪便含水量、腹泻指数升高(P<0.01)。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结肠运转时间降低(P<0.01),粪便性状评分、粪便含水量、腹泻指数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西药组大鼠体质量、结肠运转时间升高(P<0.01),粪便性状评分、粪便含水量、腹泻指数降低(P<0.01);与西药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粪便含水量降低(P<0.05),针刺组结肠运转时间升高(P<0.01),艾灸组大鼠体质量升高、粪便性状评分降低(P<0.05)。空白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清晰、完整,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肠黏膜轻度间质水肿,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针刺组、艾灸组、西药组黏膜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Richness指数、Chao1指数、 ACE指数及Shannon指数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大鼠Richness指数、Chao1指数、 ACE指数均升高(P<0.05),西药组大鼠Richness指数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普氏菌属(Prevotella)相对丰度升高(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S24-7菌属(Muribaculaceae)相对丰度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西药组大鼠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普氏菌属相对丰度降低(P<0.05),厚壁菌门、拟杆菌门S24-7菌属相对丰度升高(P<0.05);针刺组、艾灸组大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脂多糖生物合成相对丰度升高(P<0.05),叶酸合成、硫辛酸代谢、玉米素生物合成、辅酶Q及其他萜醌合成相对丰度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西药组大鼠脂多糖生物合成相对丰度降低(P<0.05),叶酸合成、硫辛酸代谢、玉米素生物合成、辅酶Q及其他萜醌合成相对丰度升高(P<0.05)。结论:针刺、艾灸均可以改善IBSD模型大鼠腹泻症状,保护肠道黏膜,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营养代谢及生物合成有关。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