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对阈下情绪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作者:刘小恩; 李占江; 王长明; 汲鹏飞; 张秀军; 张晓龙; 李凌*
来源: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9, 50(06): 808-812.
DOI:10.13753/j.issn.1007-6611.2019.06.022

摘要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对情绪加工的偏侧化机制及疾病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了解N170在抑郁症患者情绪加工过程中的临床评估作用。方法纳入抑郁症患者31例(15例处于缓解期,16例处于发作期),14例健康对照,采用自编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采用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Ⅱ,BDI-Ⅱ)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所有参与者完成结合后掩蔽的点探测任务,同时采用128导联EGI设备记录脑电,选取国际10-20系统中大脑后部左侧和右侧P7、P8区域电极分析事件相关电位中N170成分的波幅及潜伏期。结果在负性一致、负性不一致和中性试次条件下,抑郁缓解组、发作组和健康组按键反应时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呈现负性刺激面孔时,抑郁发作组的P8区域电极上N170波幅明显大于P7区域电极的N170波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23);其他组的左右脑N17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呈现中性刺激面孔时,抑郁发作组的P8区域电极上N170波幅明显大于P7区域电极的N170波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8);其他组的左右脑N17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脑偏侧化效应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机制,抑郁症发作期患者对情绪面孔加工存在大脑偏侧化效应。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阈下刺激所诱发的N170成分可用于临床检查,为抑郁症的诊断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