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为减小胸椎间孔穿刺时发生气胸、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基于CT (computed tomography)影像测量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人的差异,探究不同节段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中日友好医院影像数据库中180例成年住院病人胸部CT影像,以T2~T12左侧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en,IF)为穿刺靶点,选取可清楚显示胸椎间孔的CT横断面,模拟椎间孔穿刺操作,测量旁开距离、穿刺角度、穿刺深度和椎间孔至后正中线距离,计算出可行的安全穿刺范围,分析不同性别(男性、女性)、年龄(青年、中年、老年)、BMI(非超重、超重)的测量结果。结果:不同性别的病人相比,男性在各节段的旁开距离和穿刺深度均明显高于女性,在上胸段的穿刺角度低于女性,椎间孔至正中线距离明显大于女性;不同年龄的病人相比,老年病人在T2~3至T4~5节段的最小旁开距离大于青年、中年病人,在T3~4和T4~5节段的穿刺角度小于青年、中年病人;不同BMI病人相比较,超重病人在各节段的旁开距离、穿刺深度均高于非超重病人,在T9~10以上节段的穿刺角度小于非超重病人。从总体规律来看,椎间孔至后正中线距离在T5~6和T6~7最短,旁开距离、穿刺角度、穿刺深度和椎间孔至正中线距离均在中胸段出现极值,向两侧逐渐减小或增大。结论:胸椎穿刺的旁开距离、穿刺角度、穿刺深度由T2~3至T11~12有一定变化规律,各参数在不同性别、年龄、BMI病人之间存在差异,对于临床进行不同节段和人群的椎间孔穿刺操作有一定参考意义。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