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腕足动物是古生代海洋中最重要的底栖生物类群之一,然而该门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中遭受巨大的打击,在中、新生代海洋中被严重地边缘化。为了评价大灭绝对腕足类宏演化过程的影响,本文聚焦于大灭绝后的复苏过程,从多样性、壳饰演化、古地理区系三个方面分析全球腕足动物的复苏过程与模式。多样性统计表明,腕足类的属级分异度大灭绝后大幅降低,在安尼期快速上升,并在诺利期达到三叠纪最高水平。相较于晚三叠世的新生分子,多数早三叠世的新生属种消亡更快,多为短延限分子。早三叠世至早侏罗世腕足类各个目的壳饰演化趋势迥异,说明并非受同一因素控制;壳饰的发育程度与被捕食压力并没有必然联系。相反,不同腕足目自身的演化历史对壳饰变化具有更显著的影响。网络分析发现腕足类的古生物地理分区性在大灭绝后显著下降,至奥伦尼克期才再次出现分异现象。中三叠世各地出现大量土著分子,使腕足类古生物地理分异性更加明显,甚至可能超过了大灭绝前的水平。

  • 单位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