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放射治疗是腹盆腔肿瘤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而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放疗的常见并发症。RE可发生于肠道任何节段,且RE发生率的统计结果差异较大,国外文献报道为5%-15%[1],国内为2.7%-20.1%[2-3]。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广泛开展,RE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放射性肠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放射性肠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间断性的水样腹泻和里急后重等,慢性放射性肠炎表现为肠出血、肠穿孔、局部脓肿形成以及肠腔狭窄所致不同程度的肠梗阻等。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的程度与慢性肠炎有紧密关系,急性放射性肠炎肠道黏膜屏障的损害,对慢性放射性肠炎的继发创造了条件,其中血管的放射损伤及炎症因子的表达与慢性放射肠炎的纤维化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尚没有令人满意的有效的预测手段,而放射性肠炎一旦发生,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因此,对放射性肠炎的预测已成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对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机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