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时长范式的波幅与刺激差异的关系,探索具有最大波幅的偏差刺激,为推进MMN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被试内设计,随机选取28名大学生,通过oddball范式诱发MMN。标准刺激时长为50 ms,偏差刺激时长分别为100 ms,200 ms,250 ms。统计方法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指标为Fz、FCz、Cz点的平均波幅(130-300 ms)和潜伏期。结果①当偏差刺激为200 ms和250 ms时,波幅和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与100 ms时相比,二者的波幅增大,潜伏期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Fz点和FCz点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二者均大于C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Fz、FCz和Cz点的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①当偏差刺激为200 ms时,波幅达到最大且时长相对较短,可能是时长范式的最佳参数设置。②Fz和FCz点的波幅比Cz更大,可作为MMN的主要电极。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