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巴什尔希花岗杂岩体侵位于东昆仑北部与南阿尔金造山带的结合部位。角闪二长花岗岩和灰色二长花岗岩均采自巴什尔希岩体中细粒状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单元。锆石LA–ICP–MS年代学研究显示其成岩年龄分别为(452.8±3.1) Ma和(454.2±4.8) Ma,后者还获得了一组残留核年龄为(758±15) Ma。样品具有高SiO2含量(71.97%~73.49%和73.28%~74.12%)和高K2O含量(4.80%~5.61%和5.57%~5.79%)的特点,Na2O含量分别为3.01%~3.13%和2.83%~2.91%,CaO含量低,A/CNK均为1.02~1.07,属于弱过铝质系列花岗岩。稀土配分模式呈“海鸥型”分布,LREE/HREE值分别为17.80~26.06和9.09~11.79,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δEu值为0.31~0.44,中等负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U、Pb,亏损高场强元素Zr、Hf、Nb、Ta、P、Ti。样品均具有高Si、富碱、相对贫Na、高K、低Ca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的εHf(t)值为0.86~-8.65,绝大多数为负值,t DM2值为1 280~1 734 Ma,指示源岩物质源于古中元古代地壳物质。岩浆起源温度均为~800℃,熔融压力为0.8~1.0 GPa,表明可能形成于碰撞造山后的初始伸展阶段。通过与南阿尔金以及东昆仑北缘祁漫塔格地区早古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对比,认为该杂岩体的形成时代、岩浆序列和构造背景与南阿尔金构造域更具亲缘性。
-
单位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