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间歇训练方式对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作者:高久翔; 苏香楠; 梁亚普; 朱笑莹; 薛皓为; 李荣荣; 于亮*
来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3(04): 76-128.
DOI: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3.04.008

摘要

目的:从骨骼肌无氧代谢角度比较不同冲刺间歇训练(SIT)方式对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意在针对不同训练目的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方法:48名受试者随机分为8%阻力系数冲刺30s的训练方式A(A,n=10),9%阻力系数冲刺30s的训练方式B(B,n=9),8%阻力系数冲刺45s的训练方式C(C,n=10),9%阻力系数冲刺45s的训练方式D(D,n=8)进行为期4周,每周3次,5组,间歇5min的SIT训练。训练前后进行有氧和无氧能力相关测试(CMJ、立定跳远、30m、VO2max)、无氧功率(3个指标)、肌肉功能测试包括表面肌电(8个指标)、等速肌力(8个指标)测试。结果:(1)四种SIT对有氧、无氧测试成绩的影响:A方式可显著提高立定跳远、30m、VO2max成绩(P<0.05);B方式可显著影响CMJ、立定跳远、30m、VO2max成绩(P<0.05);C方式可显著提高30m、VO2max成绩(P<0.05);D方式可显著提高30m冲刺成绩(P<0.01);ABD方式对VO2max的提升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四种SIT影响有氧、无氧能力的因素:A方式在无氧和等速中筛选出3个因子解释对爆发力的影响,贡献率为75.89%,对速度和有氧能力未筛选出相关因子进行解释;B方式在无氧、肌电、等速中筛选出3个因子可解释对爆发力的影响,贡献率为65.09%,对速度和有氧能力未筛选出相关因子进行解释;C方式可在肌电、等速中分别筛选3个和5个因子对速度、有氧能力进行解释,贡献率为82.28%;D训练方式可从肌电和等速中筛选5个因子解释对爆发力和速度的影响,贡献率为81.68%,该方式对爆发力提升效果有限;(3)四种SIT方式后有氧、无氧测试成绩的差异肌电和等速因子的贡献率为37.15%,未筛选出无氧因子进行解释。结论:(1)冲刺时间为30s的A、B训练可作为爆发力训练的方式,四种SIT训练均可作为提升速度素质的方式,提升有氧能力时可选取A、B、D训练方式;(2)无氧和骨骼肌因素可作为解释四种SIT训练效果的重要贡献变量;(3)四种SIT训练方式造成无氧、有氧能力的差异与下肢骨骼肌平均功率频率及屈膝峰值力矩有关,但可解释程度有限,与Wingate峰值/平均功率及无氧功率递减率无关。

  • 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