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血小板及其内源性5-羟色胺(5-HT)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2月治疗的210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并根据血小板计数高低分为低血小板组(n=129)与高血小板组(n=81),对比组间差异因素并进行预后分析。收集20例住院复发/转移肝癌患者及32例非复发/转移肝癌患者外周血标本,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清5-HT水平,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与肝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采用χ2检验;不同肝癌分组患者的外周血小板计数、聚集率及外周血5-HT水平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血小板计数与生存期相关性以及5-HT水平与血小板计数、聚集率相关性分析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生存率及复发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影响肝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使用Cox回归分析。结果不同血小板水平患者的年龄(χ2=32. 304,P=0. 044)、肿瘤大小(χ2=35. 201,P=0. 001)、肿瘤数目(χ2=31. 304,P=0. 032)、Child分级(χ2=31. 250,P=0. 036)及TNM分期(χ2=35. 201,P=0. 001)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显示,与患者整体生存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入院AFP水平、入院血小板计数、治疗方式(P值均<0. 05),而与无复发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入院AFP水平、肿瘤大小、入院血小板计数、治疗方式(P值均<0. 05)。生存分析发现,高血小板组相对低血小板组具有更低的整体生存率和更高的复发率(χ2值分别为34. 060和31. 030,P值均<0. 001)。随着血小板计数的增加,患者整体和无复发生存期均呈现下降趋势(R2OS=0. 034,POS=0. 007; R2DFS=0. 045,PDFS=0. 002)。肝癌复发/转移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血清游离5-HT水平显著高于非复发/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 950、2. 363、3. 082,P值分别为0. 041、0. 043、0. 048)。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5-HT水平与外周血小板计数及最大聚集率均呈正相关(P值均<0. 05)。结论血小板计数是肝细胞癌患者整体生存及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外周血5-HT水平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正相关,可能是预测患者预后的潜在指标。
-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