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沉水植物是浅水湖泊生态恢复的关键。为实现浅水湖泊沉水植物修复,对白洋淀淀区沉水植物历年变化和2018年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并于2019年3月和5月测定了水下光场的变化;在考察水下光场、沉水植物耐污性和光敏感性的基础上,确定了沉水植物群落2个阶段(耐污种+中等耐污种和敏感种)恢复方案。结果表明:以2018年春、夏、秋3季调研的沉水植物群落为目标,测定的群落光补偿点和群落组成与优势物种的种类具有相关性,植物比例对其群落光补偿点的影响不大,如龙须眼子菜+金鱼藻的搭配,以龙须眼子菜为优势种(2∶1和50∶1)的群落光补偿点的光强分别为22.46μmol·(m2·s)-1和26.05μmol·(m2·s)-1,以金鱼藻为优势种(1∶2和1∶5)的群落光补偿点的光强分别为35.01μmol·(m2·s)-1和37.79μmol·(m2·s)-1;白洋淀水下光衰减系数呈现东低西高的趋势,且与叶绿素a和总悬浮物空间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叶绿素的影响较大,高值区存在于人为干扰较多区域,低值区人为干扰较少;沉水植物种群(群落)光补偿深度与透明度符合线性回归模型,且其显著性较高(大部分R2>0.74);利用沉水植物种群(群落)光补偿深度和实际水深的比值评估第一阶段白洋淀修复区域,并通过前期光衰减系数与叶绿素a、悬浮物和DOC的相关性分析,确定可通过降低水体中叶绿素a和悬浮物含量,从而提高沉水植物光补偿深度,进而实现沉水植物群落恢复。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白洋淀及北方湖泊的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