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可控条件下设计水稻灌浆期间灌溉稻田旱作的不同灌溉方法,形成了3种土壤含水量,观察对水稻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灌溉方式的异同(土壤含水量异同)都不能改变随水稻花后生长中心转移、籽粒逐步灌浆、稻株渐熟及其伴生的根系生理活性的下降趋势,且水稻旱作此过程更强烈。在本试验条件下水稻始穗至收获约有45d,此间增灌1次——齐穗后21d即灌即排,使土壤基本达到饱和田间持水量,对根系呼吸强度与根系伤流量下降的缓解作用十分显著,但对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含量的下降趋势影响甚微。增灌1次的生理效果在于延缓根系的衰老,由此而产生的产量效果是提高水稻弱势粒群的灌浆功能,但对强势粒群的结实影响不大。因此,在本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