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探讨中国的丝路人文共同体建设逻辑,实为研究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中构建人文共同体思想的新认知。其丰富的理论逻辑、厚重的历史逻辑和应然的实践逻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中国与世界古今丝路关系共处之道。具体而言,创新性是中华民族在丝绸之路上成长与复兴的动力,体现在汲古向前、开拓进取之创新精神等方面;包容性是中国构建丝路人文共同体的策略,彰显中华文明对不同思想与宗教文化兼容并包、和合共生之要义;和平性是中国伙伴外交在“丝路精神”引领下的演进本质和丝路多元行为体共处之道。在破解西方国家臆造的“我们是谁”的身份迷障、廓清“我们如何共处”的路径选择,以及筑牢“我们去哪里”的共有认知中,它为南南合作理论、实践提供了历史逻辑与现实基础,从“中国视角”建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特色伙伴外交自主知识体系,彰显丝路语境中中华文明特性所释放的学术自信,助力提升“一带一路”话语权,从而深化中国与丝路国家的人文共同体建设。
-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