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正发生改变,其稳定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鱼类作为北极海洋食物网中营养传输与转运的重要枢纽,了解其摄食习性以及种间营养关系是掌握食物网结构与功能变化的关键。本文基于中国第6次(2014年)和第8–11次(2017–2020年)北极科学考察拖网调查所获得的鱼类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白令海与楚科奇海(Bering Sea–Chukchi Sea)海域鱼类稳定同位素比值大小、营养级范围和营养生态位宽幅与重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捕获鱼类8科21属29种,所有鱼类样品的δ13C均值为–19.36‰(–23.88‰至–15.78‰),δ15N均值为16.16‰(11.80‰–20.37‰),营养级范围为2.42–4.62,均值为3.74。营养生态位结果显示,基本每种鱼类的营养生态位都与其他几种鱼类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多数物种间并无完全重叠,保持一定的独特性。白令海北鳕(Boreogadus saida)校正后的标准椭圆面积(corrected standard ellipse area,SEAc)最大(SEAc=5.51);大西洋钩杜父鱼(Artediellus atlanticus)的营养生态位宽幅最小(SEAc=0.85)。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北极海洋食物网结构以及深入分析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营养生态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