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 codon 7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生风险关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作者:徐文斌; 龚乘丙; 李尧; 钟广鑫; 沈翔; 徐斌; 蒋文龙; 刘江波*
来源:医学新知, 2022, 32(01): 23-32.
DOI:10.12173/j.issn.1004-5511.202110001

摘要

目的 探讨p53 codon 7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有关p53 codon 7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风险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3月31日。采用Stata 16.0、 RevMan 5.4软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项研究,包括5 411例乳腺癌患者和5 758例医院非癌患者或社区健康人群。Meta分析结果显示,纯合子模型[PP vs. RR:OR=1.16,95%CI(0.93,1.46),P=0.200]、隐性模型[PP vs. RR+PR:OR=1.09,95%CI(0.91,1.32),P=0.340]及显性模型[PP+PR vs.RR:OR=1.13,95%CI(0.97,1.30),P=0.120]显示p53 codon 7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生风险无关,而杂合子模型[PR vs. RR:OR=1.15,95%CI(1.05,1.26),P=0.002]则显示有关。亚组分析进一步发现,样本量较大的研究更易得出p53 codon 7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生风险相关的结论。此外,在杂合子模型中,对照组为社区健康人群或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时,也易于得出类似结论。漏斗图和Egger’s检验均提示无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显示,除显性模型外,其余模型分析均显示单个研究不改变Meta分析结果。结论 杂合子模型分析显示p53 codon 72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生风险有关,未来需纳入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研究进行验证。

  • 单位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基础医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