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四川盆地为研究区,基于MOD13A3EVI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VIF)、残差分析和相对作用分析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四川盆地植被EVI时空变化及其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四川盆地83.81%的植被EVI呈上升趋势,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中部和东部;呈下降趋势的面积仅占16.19%,集中分布于成都城市圈和重庆城市圈,其他地区零星分布.城市尺度上,除成都市植被EVI呈下降趋势外,四川盆地各地级市植被EVI均呈上升趋势.四川盆地植被EVI变化受不同气候因子的调控,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整体上,四川盆地植被EVI与最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且植被EVI与降水的相关性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对四川盆地植被生长呈促进作用的面积大于呈抑制作用的面积,而气压对四川盆地植被生长呈抑制作用的面积大于呈促进作用的面积.四川盆地植被EVI变化受最低气温、降水和气压弱驱动的影响大于其他气候驱动类型.人类活动对植被EVI变化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且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城市扩张所引起的建设用地的大量转入和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引起的林地向耕地的大量转入是导致四川盆地植被EVI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四川盆地生态工程推进所引起的林地的大量转入和农林业综合发展所引起的草地向耕地的大量转入是导致植被EVI上升的主要原因.由相对作用分析结果可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驱动是四川盆地植被EVI上升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植被EVI上升的影响要大于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对植被EVI下降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盆地植被动态监测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等提供理论参考.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