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90后"的摄影作品,从讨论主题到画面呈现,时常会给人云山雾罩、荒诞不经的直观感受。循环往复,观者不免产生只可远观的抗拒感,并在敬而远之中将他们的摄影创作归类于尚未成熟的自说自话。加剧这一现象的,还有不少"90后"在选择摄影这一媒介建构主体性时并未将接受作为创作中的考虑因素。蒋磊磊的创作,是以上现象的集成体现,对他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我们理解"90后"创作的很好案例。无论是《胡不归》中探讨的"故乡",还是《记忆的消逝已足够令人失落》试图建构的"记忆",他的作品主题都与影响他至深的"家庭"、从小辗转各地的成长经历相关。在这个高度现代化的景观社会里,摄影成为他寻找故乡、抵抗记忆消逝的有效途径。光斑、树木、花草、曝光的人、倾斜的地平线这些意象在闪光灯的辅助下成为他的专属记忆,并在其中寻找着真诚、善良、浪漫的自己。在一次次与记忆的不期而遇中,他持续着自己的梦幻之旅。在摄影的探索中,他是自在、肆意的,但当面对与摄影的关系时,却是审慎的。最终,他找到了与摄影相处的理想状态,这便是将其作为梦想而存在。在这个梦想里,他是一个徘徊在过去与现在的"游吟诗人",吐露他的热爱和失落,坦诚他的温和或乖戾,享受着自在与孤独,用摄影建构着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精神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