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康德通过对"审美"与"感性"的互通,使近代美学回归到其理论本义——感性学。但是由于康德对鉴赏判断的必然性根据的探讨,追溯到了"共通感"这一主体的先天条件上,导致其走向一种思维含混的形式美学,其实质是对商品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辩护。在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建构中,唯物史观向感性世界的回归包含了重要的美学向度。通过将感性内置于现实的社会生产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内蕴了一种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社会批判,其对感性的重构呈现了基于现实的社会生产所把握到的社会内容,美学也由此提升到审美形式与社会内容相统一的层次上,构成了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内在环节。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