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示踪器微创固定方法与常规示踪器固定方法在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7月— 2017年12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41例胸腰椎新鲜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1例;年龄25~55岁,平均40.6岁。骨折AO分型:A型28例,B型13例。患者均采用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20例(常规示踪器固定辅助置钉),改良组21例(改良示踪器微创固定辅助置钉)。常规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92枚,改良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96枚。记录两组固定示踪器时手术创口大小、创口出血量、固定示踪器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固定示踪器时脊髓损伤及神经根损伤)、示踪器固定装置显影及产生伪影情况。术后通过320排CT扫描及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置钉准确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诊断、椎弓根横径、e角(椎弓根纵轴椎体矢状轴的夹角)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创口大小、创口出血量、固定示踪器时间分别为(6.00±1.26)mm、(1.38±0.22)ml、(1.42±0.17)min,而常规组分别为(40.16±5.71)mm、(11.61±1.15)ml、(5.12±0.64)min(P<0.05)。两组固定示踪器时均无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发生。三维图像采集和自动配准过程中,改良示踪器固定装置的克氏针显影,未产生伪影,改良组透视效果良好。改良组Gertzbein-Robbins分类为A类94枚,B类2枚;常规组Gertzbein-Robbins分类为A类89枚,B类3枚。两组置钉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时,与常规示踪器固定比较,改良示踪器微创固定方法创伤小、安全性高,且不影响机器人辅助置钉时椎弓根螺钉的置钉精度。
-
单位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