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自古至今有众多不同面向的解读。张祥龙认为,《诗经》中《关雎》所采用的“兴”的手法,开辟出一条“从无到非述谓的现实”之路径,成了接近“终极不可言说之物”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创造普遍性与一般性之间的“转回”才得以实现。但是目前这个“转回”的过程仅仅被认作是非对象化、纯境遇式的,在此之中还应当存在一定程度的场域式的、对于要素的价值偏好,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何以某物起兴”等问题。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