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明确栽培方式和氮肥运筹对江西双季晚粳稻产量和稻曲病发生的影响,以‘甬优538’‘小叶迟熟’‘甬优1538’和‘扬产1601’四种江西省常见晚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栽培方式和氮肥运筹对晚粳稻的产量、稻曲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进行了研究。设置3个播栽期处理[7月3日(T1)、7月10日(T2)和7月17日(T3)]、5个移栽密度处理[3.75×105(A1)、3.22×105(A2)、2.81×105(A3)、2.5×105(A4)和2.25×105穴·hm-2(A5)],5个施氮量处理[0(N1)、165(N2)、225(N3)、285(N4)和345 kg·hm-2 (N5)]、5个氮肥施用比例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分别为6∶3∶1 (M1)、5∶3∶2 (M2)、4∶3∶3 (M3)、3∶3∶4 (M4)和2∶3∶5 (M5)]。结果表明,播栽时间提前可显著降低稻曲病的病穗率与病情指数,且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稻曲病的危害程度均随移栽密度增加而上升,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水稻的移栽密度较小时(品种‘甬优538’‘甬优1538’和‘扬产1601’的移栽密度低于2.5×105穴·hm-2、品种小叶迟熟低于2.25×105穴·hm-2),稻曲病的病穗率和病情指数较小。在上述施氮量范围内,稻曲病病穗率与病情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同时期施氮比例方面,前期施氮量对水稻稻曲病发生的影响较小,而后期偏施氮肥的稻曲病发病严重。所有晚粳稻均在施纯氮量为2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为4∶3∶3时,水稻的产量达到最高。因此,适当优化栽培方式和氮肥运筹有利于降低江西晚粳稻稻曲病的危害并提高水稻产量。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