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玫瑰痤疮也被称之酒渣鼻,作为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以鼻部、鼻周为好发病灶。临床统计发现,该病患者多集中于中年女性群体,但不能排除儿童、老年病例。发病后患者的症状表现常见于面中部出现红斑、毛囊性丘疹、毛细血管扩张、肿胀、炎性结节、脓疱等。美国国家玫瑰痤疮协会专家委员会认为玫瑰痤疮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即丘疹脓疱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鼻赘型、眼型,并统计发现,在玫瑰痤疮患者中占比最大的是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参考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一些城市中的玫瑰痤疮患者占比约为总人口的6.5%,且近些年呈现出持续攀升的态势。临床认为玫瑰痤疮的发生、发展与天然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微生物感染、遗传、神经脉管调节功能异常等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目前临床治疗该病所采取的方法十分繁杂,且不同药物的疗效也各有不同。本文在分析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既往研究资料对不同药物治疗该病所产生的临床效果进行综述,旨在帮助相关人员进一步了解该病和不同药物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