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序列的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对相应的抗原蛋白结构进行确证,并进一步验证此前一代测序的结果,为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对白喉棒状杆菌主代代次(P3)、工作代次(P7)、疫苗代次(P12)及疫苗代次后连续传3代的第3代样品V3代次(P15)的主要抗原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并分析,并用Phyre 2软件预测出白喉毒素结构与文献发表的白喉毒素结构模型进行比对分析,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n blot, WB)试验对蛋白结构进行确证。结果显示,白喉棒状杆菌主要抗原基因序列最高突变率位点,主代代次为A580C 0.46%、A868C 0.46%,工作代次为A580T 0.47%,疫苗代次为T507G 0.64%,V3代次为位点T507G 0.49%,其中主代代次、工作代次最高突变位点在B肽链的T区(α-螺旋区)内,不是主要抗原表位区;疫苗代次和V3代次最高突变位点在A肽链的C区(催化区)内,是主要抗原表位区域,但突变率较低,小于1%。36个能影响白喉毒素进入细胞和催化活性的碱基位点中,442碱基位点的各代次均比其他位点偏高(0.41%),其他位点均小于0.45%;蛋白结构模型预测与文献一致,均包含3个结构功能区;WB试验中,在58 kDa处均出现条带,大小与预期一致,说明此蛋白结构正确。传代过程中白喉主要碱基位点突变率较低,结构正确,说明白喉棒状杆菌菌种基因遗传稳定性好。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