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黔东南侗寨T村的产业扶贫实践为分析对象,考察其实践路径及效果,并从文化贫困的视角来阐释"内卷化"成因。研究发现,自循环的实物经济与互助体系是文化贫困根深蒂固的经济社会基础,在这种文化轨迹下扶贫产业被"内化消解",未能转化为增收渠道。随着现代市场的渗透,本地村民面临婚配挤压、建房异化及城市消费主义影响等家庭转型压力,但这种压力在传统文化惯习下并未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家庭劳动力未能实现市场最优化配置,反而呈现出"间断性"务工形态,导致家庭积累能力不足,从而造成"积累与支出"的深刻悖论。国家扶贫项目的注入型塑村民"等靠要"思想,村民在"贷款"政策的"引诱"下陷入"借-还"的贫困循环之中。只有从更为根本的教育工程入手,而非只依赖产业扶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