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以认知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空间工作记忆(SWM)障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而现有药物疗法存在治愈率低等问题,因此非药物物理疗法逐渐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近年来,一种通过40 Hz光闪烁刺激(40 Hz-LFS)改善AD模型动物SWM功能的新方案取得初步进展,然而具体神经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将基于交叉频率耦合(CFC)探究40 Hz-LFS调控SWM功能的潜在神经机制。本文以10只成年维斯塔尔(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20、40、60 Hz的频率进行光闪烁刺激(LFS)实时作用,分析不同频率LFS对海马体(HPC)和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神经振荡的夹带效应。结果显示,40 Hz-LFS能够形成夹带效应,调控低频γ(lγ)节律振荡的活动强度;随后将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进行40 Hz-LFS长期作用(7 d),并通过T迷宫任务检测其SWM功能,应用相位幅值耦合(PAC)分析HPC与mPFC间(HPC-mPFC)回路的CFC变化。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行为学表现得到提升,θ节律和lγ(θ-lγ)的PAC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文研究结果提示,长期40 Hz-LFS能够有效改善大鼠的SWM功能,其原因可能是促进了相关神经回路中振荡的跨节律信息交流。期望通过本文研究,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40 Hz-LFS改善认知功能的机制及促进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