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a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TIP)术中缝合Buck’s筋膜作为新尿道第二覆盖层,同时恢复尿道的海绵体完整包绕,在减少尿道下裂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小儿外科的尿道下裂患儿140例,年龄9~48个月。纳入标准:初次治疗的中段型、远端型尿道下裂不伴或仅伴有轻度的阴茎弯曲(由皮肤、肉膜层、Buck’s筋膜牵拉或者轻度海绵体发育不均衡引起的弯曲),适用于TIP技术治疗。排除标准:复发性尿道下裂,中重度阴茎弯曲(由于尿道板较短或者中重度海绵体发育不均衡引起的弯曲),需要分期治疗的病例。患儿均行TIP术治疗,术中均先缝合局部尿道海绵体组织作为新尿道第一覆盖层。根据第二覆盖层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患儿共70例,以Buck’s筋膜作为新尿道第二覆盖层。B组患儿共70例,以阴茎背侧带蒂肉膜瓣(DDF)作为新尿道第二覆盖层,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B两组患儿各类型尿道下裂所占比例:A组中段型伴轻度阴茎弯曲(57.1%)、中段型(31.4%)、远端型伴轻度阴茎弯曲(5.7%)、远端型(5.7%);B组中段型伴轻度阴茎弯曲(50%)、中段型(35.7%)、远端型伴轻度阴茎弯曲(8.6%)、远端型(5.7%)。两组患儿尿道下裂各类型构成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年的随访,A组中尿道下裂并发症的发生率:尿道瘘(2.9%)、尿道狭窄(2.9%)、阴茎头裂开(0)、伤口感染(0)。B组中尿道下裂并发症的发生率:尿道瘘(11.4%)、尿道狭窄(1.4%)、阴茎头裂开(5.7%) 、伤口感染(1.4%)。尿道瘘、阴茎头裂开发生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uck’s筋膜容易游离,血供丰富,组织较厚,并且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在TIP修复尿道下裂手术中,缝合Buck’s筋膜作为新尿道第二覆盖层,能恢复尿道海绵体包绕尿道的正常形态,同时恢复了阴茎海绵体及尿道海绵体均有Buck’s筋膜覆盖的正常解剖结构,能简单且非常有效地降低术后尿道瘘、阴茎头裂开的发生率。
-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省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