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伏川SSZ型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意义

作者:郑涛; 黄德志; 崔建军*; 徐益龙; 周炜鉴
来源:矿物学报, 2019, 39(03): 281-294.
DOI:10.16461/j.cnki.1000-4734.2019.39.016

摘要

伏川蛇绿岩作为华南极为重要的前寒武纪蛇绿岩之一,本文对其中的橄辉岩和辉长岩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研究。研究表明,伏川蛇绿岩中橄辉岩含有极高的MgO(39.92%~44.95%)和较低的Al_2O_3(0.48%~4.35%)、CaO(0.11%~0.63%)和TiO_2(0.01%~0.06%),稀土元素总量(7.50×10~(-6)~10.62×10~(-6))低于亏损地幔,为一套高度亏损的原始地幔熔融残留物,其部分熔融程度介于22%~26%之间。具"U"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I_(Sr)值显著高于地幔,富集LILE,HFSE含量变化大,既继承了亏损地幔源区的特征,又经历不同程度熔体和流体的交代作用,指示其形成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弧后小洋盆背景。变辉长岩具高MgO(8.78%~13.26%)、Al_2O_3(17.25%~18.75%)和CaO(11.98%~15.14%),贫TiO_2(0.20%~0.28%)、P_2O_5(0.01%~0.02%)及富钠低钾的特征,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较为平坦,具有与亏损地幔相当的Sr、Nd同位素组成,富集LILE,亏损HFSE,显示岛弧(IAT)特点,其不活动元素比值与N-MORB相当,兼具IAT和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判断其形成于弧后盆地的初始扩张阶段。结合前人已有研究,认为新元古时期,皖南地区存在沟-弧-盆体系,随着华夏板块向扬子板块之下俯冲,本区弧后盆地进一步引张形成小型洋盆。

  • 单位
    中南大学; 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物理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