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慢性血瘀证大鼠的发病机理

作者:胡广; 李瑛; 杨会珍; 张国瑗; **; 苗兰; 孙明谦*; 林力*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 28(11): 1796-1801.
DOI:10.19945/j.cnki.issn.1006-3250.2022.11.015

摘要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探讨肾上腺素致大鼠慢性血瘀证模型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小剂量连续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构建慢性血瘀证模型,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测进行模型判断,血生化测定肝功能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对大鼠肝脏组织样本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取慢性血瘀证模型的生物标志物及相关生物途径。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P<0.01),全血黏度在不同切变率下均显著升高(P<0.01),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P<0.01),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模型组肝脏组织中鉴定出56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花生四烯酸代谢、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血小板活化与聚集等关键通路;蛋白互作分析结果发现,细胞色素P450 2C11(cytochrome p450 2c11,CYP 2C11)、环氧化物水解酶(epoxide hydrolase, EPHX)1、补体因子(complement factor,Cf)b、激肽原(kininogen, KNG)1、纤维蛋白原γ(fibrinogen gamma chain, FGG)、纤维蛋白原α(fibrinogen alpha chain, FGA)和纤维蛋白原β(fibrinogen beta chain, FGB)可作为慢性血瘀证大鼠的标志性蛋白。结论 肾上腺素通过影响大鼠体内的花生四烯酸代谢、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血小板活化与聚集等通路,调节CYP 2C11、EPHX1、Cfb、KNG1、FGG、FGA、FGB等差异蛋白,从而导致慢性血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