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廓畸形(CAD)患儿的自愈性及采用耳廓矫正器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以2020年1至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出生的CAD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儿家长意愿进行分组:不同意采用耳廓矫正器进行治疗但愿意接受随访者纳入观察组, 在出生后1个月和1年通过电话或微信进行随访, 统计患儿耳廓自愈比例(痊愈和有效耳数占该组患耳总数的比例);同意采用耳廓矫正器进行治疗者纳入无创矫正组, 并根据患儿初始矫正年龄分为≤7 d、8~28 d和>28 d 3个亚组, 该组患儿采用国产耳廓矫正器进行治疗, 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1年通过电话或微信进行随访, 统计耳廓治疗有效比例(痊愈和有效耳数占该组患耳总数的比例), 并对初始矫正年龄≤7 d、8~28 d、>28 d 3个亚组的耳廓矫正器佩戴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3组间总体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共纳入43例患儿(71只耳), 男21例, 女22例, 出生后(2.1±0.3) d, 左侧34只, 右侧37只。无创矫正组纳入24例患儿(41只耳), 男8例, 女16例, 出生后(29.1±23.8) d, 左侧20只, 右侧21只;初始矫正年龄≤7 d组有6例(10只耳), 8~28 d组有6例(9只耳), >28 d组有12例(22只耳)。通过随访观察, 43例观察组患儿(71只耳)出生后1个月和1年自愈比例分别为29/71和30/71, 其中垂耳分别为23/31和24/31, 扇贝耳均为3/6, 复合畸形均为3/3, 其他畸形均为0。24例无创矫正组患儿(41只耳)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1年有效比例分别为41/41和35/41, 其中耳轮畸形均为12/12, 垂耳均为3/3,杯状耳分别为7/7和5/7, 扇贝耳均为4/4, 环缩耳分别为6/6、5/6, 招风耳分别为2/2和0,复合畸形分别为6/6和5/6, 小耳畸形(Ⅰ度)均为1/1, 治疗结束后1年共有4例患儿(6只耳)出现了反弹。初始矫正年龄≤7 d、8~28 d和>28 d 3组患儿耳廓矫正器佩戴时间分别为(31.8±11.2) d、(31.3±10.1) d和(41.8±13.8) d, 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 P=0.043);≤7 d与8~28 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6), ≤7 d与>28 d(P=0.043)、8~28 d与>28 d(P=0.041)组间分别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AD具有一定的自愈性, 其中垂耳、扇贝耳的自愈能力较高;国产耳廓矫正器治疗CAD具有较好的效果, 初始矫正年龄越大需要的矫正时间越长, CAD类型对矫正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