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盐糖液对烫伤大鼠肠内补液时肠黏膜血流量及Na+-K+-ATP酶活性和吸收效率的影响

作者:刘维维; 赵莹; 李娟; 喻文; 白晓东; 张慧萍; 胡森; 盛志勇
来源: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4, 27(12): 1258-1261.
DOI:10.16571/j.cnki.1008-8199.2014.12.016

摘要

目的口服胃肠道补液是战时、火灾等恶劣条件下救治烧伤休克的一种简便易行且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HCO3盐糖液有确切疗效。文中通过与之比较,研究丙酮酸盐糖液对35%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大鼠肠内补液时肠黏膜血流量(intestinal mucosa bloodflow,IMBF)、Na+-K+-ATP酶活性和吸收效率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烫伤不补液组、HCO3盐糖液假烫组、丙酮酸(Pyruvat)盐糖液假烫组、HCO3盐糖液烫伤组、丙酮酸盐糖液烫伤组,每组18只,每组又分为伤后1.5 h和4.5 h亚组,分别检测小肠对水和Na+的吸收速率、IMBF和Na+-K+-ATP酶活性。结果与假烫组比较,烫伤补液组大鼠小肠对水和Na+的吸收速率均显著降低(P<0.05);自伤后1 h,丙酮酸盐糖液烫伤组对水和Na+的吸收速率均高于HCO3盐糖液烫伤组(P<0.05)。与假烫组比较,烫伤补液组大鼠的IMBF和Na+-K+-ATP酶含量在伤后1.5、4.5 h均明显降低(P<0.05);丙酮酸盐糖液烫伤组IMBF在伤后1.5、4.5 h[(95.250±5.096)、(112.765±7.215)U]明显高于HCO3盐糖液烫伤组[(80.764±7.852)、(94.671±8.469)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酮酸盐糖液口服胃肠道补液可作为战时、火灾等恶劣条件下救治烧伤休克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 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