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本原之道,但庄子之"道"具有"唯道集虚"的虚化特点,他在阐释过程中将方内、方外对立,崇尚心灵调和,这造成了对形器世界的排斥。郭象通过"独化于玄冥之境"来调和有待、无待,但导致了本原神秘化的问题。王雱则独立提出"道浑"与"道散"两个概念,以"道"的两种状态使方内、方外两重世界获得一贯性,这是一次具有哲学意义的尝试。以"道"之两种状态为基础,王雱探讨了道在体用关系上的呈现、道之浑的不可具象性、道之散的过程和不同形式。他以"道"在两个世界的一贯性为基础,认为真正的"逍遥"应当是在形体与精神之间游刃有余的逍遥,而非对任何一方的过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