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2021年河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及菌群变迁趋势分析

作者:姬艳芳; 杨凯朝; 杜冰会; 李致远; 张肖肖*; 李军; 史鲁斌; 刘倩; 孔江南; 董蒲梅; 张延炀
来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3, 34(01): 7-13.
DOI:10.13515/j.cnki.hnjpm.1006-8414.2023.01.015

摘要

目的 分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及菌群变迁趋势,为流脑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河南省疫情资料汇编》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1950-2021年河南省报告的流脑病例数据和2006年后的流脑病原学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流行特征和菌群变迁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共报告流脑发病和死亡病例1 140 810例和70 292例,病死率6.16%,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1.14/10万和1.30/10万;共有4个发病高峰,最高为1967年,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是358 643例和646.44/10万,其余3个发病高峰为1957、1977和1984年,发病率分别是52.50/10万、179.36/10万和45.38/10万;1985年后发病持续下降,2021年报告3例病例,为有病例报告以来最低水平。流脑自然流行期、疫苗使用初期、自费疫苗使用期和扩大免疫规划期年均发病率分是64.71/10万、15.69/10万、1.02/10万和0.01/10万,疫苗的使用打破了8-10年一次周期性流行的规律,2008年后病例呈高度散发状态。同一时期不同地区间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间发病率差异较大,发病率最高的1967年信阳地区为1 393.69/10万,2009年后,驻马店市连续13年、鹤壁市和三门峡市均连续11年无流脑病例报告。扩大免疫规划时期以前高发月份为2-4月,分别占全年病例数的80.98%、86.47%和70.59%;扩大免疫规划时期高发月份为1-3月,占全年病例数的51.67%,季节性流行特征不再明显。2004年后报告病例以<20岁人群为主,占78.58%,<1岁人群和7~19岁人群构成比呈上升趋势。2006-2021年共报告69例经病原学分型的病例,其中2006-2012年以A群为主,占29.17%,2013-2021年以B群和C群为主,分别占46.67%和44.44%,间或有W135群出现。结论 疫苗的使用有效控制了流脑的流行,由周期性高发状态转变为散发为主的低发状态;主导菌群由A群向B群、C群转换。建议继续做好流脑疫苗常规免疫,加强病原学监测,保持监测敏感性,进一步做好流脑防控。

  • 单位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