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5年重庆市经男男性行为感染HIV者空间聚集性及行为分析

作者:郝尹虓; 秦倩倩; 吴国辉; 张维; 郭巍; 崔岩; 刘惠; 胡翼云; 孙江平
来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7, 51(05): 432-437.

摘要

目的分析重庆市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男男性行为感染HIV者空间聚集性特点,并通过访谈方式进行男男性行为者(MSM)相关行为调查。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04—2015年报告的现住址为重庆市、自述传播途径为男性性行为传播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信息,包括病例录入时的年龄、现住地址、职业、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等方面。剔除地址不详者后,共收集HIV/AIDS6 604例。采用ArcGIS 10.3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此外,于2015年11月和2016年5月,采用立意抽样法在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23名MSM进行面对面访谈。纳入标准:在重庆市城区进行自愿咨询检测并通过口头知情同意愿意参加访谈者;男性并自述为MSM。访谈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取向、性角色、主要交友活动场所、主要发生性行为场所、有无长期外出重庆市经历和药物滥用等。结果2004—2015年期间,仅2010年报告例数比2009年有所下降,其余年份整体呈增长趋势;6 604例经男男性行为感染HIV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534岁,约占68.5%(4 522例)。除2005年以外(Moran’s I指数为-0.046,P值为0.823),2004—2015年全局空间自相关呈正相关关系(Moran’s I分别为0.308、0.254、0.335、0.683、0.673、0.558、0.620、0.673、0.685、0.654和0.649,P值均<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重庆市2004—2015年高-高型聚集区发展分为两个时间阶段,从2004—2007年仅有的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扩充到2008—2015年的九龙坡区、南岸区和渝北区。23名访谈对象的年龄为2044岁,其交友方式多为手机App、网络等联系方式,共17名;交友活动地点多集中在酒吧,共11名;大部分受访者与刚认识不久的人发生男男性行为时,会要求对方或自己采取保护措施,共19名。如是熟人,在对方不同意带安全套的情况下,部分受访者表示不会采取安全措施,共8名。结论重庆市经男男性行为感染HIV者,年龄段多在1534岁,空间上呈现聚集性分布,以经济发达的主城区为中心。MSM开始以网络交友为主,并且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提示需注重网络干预并探讨更深入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