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07年起,中国开始扩大国家免疫规划(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 NIP)范围,疫苗种类由原来的6种扩大到14种,预防的传染病由7种增加至15种,这是中国免疫规划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已经上市或将要上市的"新疫苗"越来越多,绝大多数针对婴幼儿和儿童的疫苗为儿童预防疾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增加了儿童接种疫苗的剂次。儿童要完成全部免疫接种,在2岁之前需要接种疫苗20余剂次,如果再选择一些"新疫苗"来预防NIP之外的其他疾病,则需要接种更多剂次。接种针次过多,不但增加了为完成接种所需的服务和社会成本,还增加了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风险。联合疫苗可以减少接种剂次,提高接种率,其应用在国外已成为主流。目前国外联合最多的是能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乙肝)及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这6种疾病的六联疫苗,而国内目前只有五联疫苗在上市使用。新型联合疫苗(如含乙肝疫苗的联合疫苗)在中国上市使用可能会遇到其包含的单苗成分与NIP中单苗程序不一致的问题。是否允许联合疫苗在接种程序上有一定的灵活度,未来含乙肝疫苗的联合疫苗是否可以在中国使用,国内外有何借鉴经验,尚需深入讨论。笔者结合2018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免疫研讨会"专家们的意见,对联合疫苗的使用从不同角度提出思考,为今后联合疫苗的研发上市及未来应用策略提供参考。
-
单位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