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雄蕊野生稻茎围和穗颈围的遗传分析

作者:薄娜娜; 王昊云; 马玉庆; 吴兰; 杨江义; 范优荣*
来源: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1, 40(Z1): 2290-2297.
DOI:10.13417/j.gab.040.002290

摘要

长雄蕊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具有多年生、大柱头、大花药、抗病、抗虫、耐寒、耐旱等优良特性。茎围与水稻抗倒伏能力相关,而倒伏会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水稻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本研究以粗秆的非洲长雄蕊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为父本,与细秆的亚洲栽培稻粳稻(Oryza sativa L. japonica)品种‘Balilla’为母本构建F2作图群体,通过软件R/qtl分析了两年的茎围和穗颈围基因型及表型数据,共得到13个控制水稻茎围和穗颈围的QTL (Quantitative trait loci),其分布在第1、2、3、4、5、7及8号染色体上。其中控制茎围的位点有7个,控制穗颈围的位点有6个。茎围与穗颈围的主效位点(qSC-8-1/qRC-8-1)位于同一区域,可能属于同一位点。该位点已被报道,但还未见克隆。此外,茎围位点qSC-2-1、qSC-2-2、qSC-7-1与穗颈围位点qRC-3-1、q RC-7-1属于新位点。通过对水稻茎围与穗颈围的遗传研究,找到控制相关性状的遗传位点,有利于水稻抗倒伏品种的选育及种质创新。

  • 单位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文